

敘話茅酒
编辑:2021-06-10 08:53:34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酒文化的源泉,則是那些瓊漿玉液的締造者——神秘的釀酒大師。他們用聪明、用靈魂、用激情、用雙手、用汗水,創造出了“超藝術”的******。
敘話茅酒
茅酒,是出自于茅村的酒。
茅村,後更名爲茅台村,茅酒後來也就叫了茅台酒。
茅台地点名先後更改過三次,***初的地点名叫馬桑灣。之因此叫馬桑灣,是因爲赤水河邊的茅台一帶到處都長的是馬桑樹。後來又因爲世居此地的濮人部落在此地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又取名四方井。茅台周圍的崇山峻嶺之中,土層較薄,耕耘條件差,人口少,莊稼不多,遍地基本上茅草,後人又將村子的名字叫了茅草村,亦稱茅村。漸漸地,生齒日繁,村莊變大,生活需要稼穑,刀耕火種使茅草地也不斷地向外退縮,只余下村中的一座土台上,原生的茅草還在那裏優雅的搖曳著。那座高台上的茅草對早期的濮人來講,代表著土地,代表著先祖,代表著濮人對天地的信念。爲了追思先祖開疆之聖德,後來的濮人便一直在茅草台這塊原始的標志上進行祭奠大典。到了宋代,當地人便以祭祖的茅草台取了村子的名字——茅台。
赤水河畔群山環峙,地勢險峻,土質爲紅砂土壤,含鈣豐富;水質清澈、甘咧無汙染,多含大批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氣候特異,茅台方圓五公裏範圍內,夏天高溫、高濕酷熱,冬令溫暖如春。獨特的氣候是各種微生物種群生長繁殖和集結的******環境。勤勞勇敢的濮人在延續人類文明的腳步中,很早就開始充分的使用這些自然資源去釀酒。
酒以地点名而取,因此,這個地点所産的酒就叫茅酒。
1784年(清乾隆49年),茅台村的“偈盛”酒號將自己的中文产品取名爲茅台酒。但酒行業的其他人則一直習慣稱自己的酒叫茅酒。解放後國營貴州茅台酒廠才正式命名爲茅台酒。
茅台地点的酒在漢朝時候就有了點名氣。那個時候的酒,是夜郎國人使用當地的構樹果實聚花果釀造出了果酒,叫“枸醬酒”。“枸”是枸樹的果實,“醬”是枸果的漿汁,因爲釀造果酒沒有下膠、精濾的過程,因此,酒體濃厚,渾濁不清,故稱爲“枸醬”。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時,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品嘗到了枸醬酒,爲取悅皇帝,唐蒙繞道鰼部,專門取了枸醬酒,回京獻給了漢武帝。漢武帝飲枸醬酒之後,覺得甘美異常,贊其“甘美”,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之說。從此,枸醬酒便開始聞名全國。
至唐、宋時期,茅台的酒房開始以當地所産的糯高粱爲原料,創出了大曲酒“風曲法酒”。“風曲法酒”所釀之茅酒香味獨特,宋人張能臣以此酒質量佳美而將其寫進《酒名記》,載入酒史。到了清朝時候,茅台酒業已非常興旺,“茅台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仁懷城西茅台村,釀酒全省稱******”而聞名于世。茅台燒、茅台春、茅台燒春、茅春等系列茅酒名聲鵲起,獲得“酒冠黔人國”、“風來隔壁三家醉,雨後開瓶十裏香”的贊譽。
清朝道光年間,職任“軍營統帶”的福建人賴正衡受朝廷調遣,前往貴州仁懷地區駐防戡亂,截擊太平軍。公元1826年,辭去軍職,解甲歸田,在茅台村創辦了“茅台燒春”酒坊,被後人尊稱爲“賴茅鼻祖”。清朝鹹、同年間,賴正衡的酒坊被亂軍焚毀。“茅台燒春”酒坊毀于兵燹之後,賴正衡逼上梁山舉家遷徙到貴州黃平縣郎洞鄉安家落戶,以務農爲業。
同治元年(1863),西南首富華聯輝爲滿足母親希望喝到茅台酒的願望來到了茅台。
華聯輝到了一片廢墟的茅台後,找到了******在茅台燒酒的朱姓酒師。
朱酒師是山西汾陽人,曾經是杏花村的一位釀酒師傅。因爲戰亂,釀酒無法進行,就從山西販豬仔來到貴州,專門考察能出好酒的茅台地点。高手一看就知道,茅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的確是一個釀酒的好地点。他用自己販豬崽掙的錢建了兩個窖池,在當地采購了小麥和紅纓子糯高粱,開始制曲、釀酒。
汾酒釀造的工藝是清蒸發酵法,即“固態地缸分離發酵,清蒸二次清”工藝,即每投入一批高粱,需將原料單獨清蒸糊化一次,然後發酵兩次,蒸餾出酒兩次。他沒有想到的是,茅台的糯高粱竟然能七次取酒。朱酒師以杏花村的工藝,結合茅台的具體情況,以“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釀制過程。創立了新工藝的“回沙茅”酒釀制工藝。生産出的酒酒質晶亮晶莹,微有黃色,醬香突出,令人沉醉,口味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忆悠長!
華聯輝品嘗了朱酒師的美酒以後,大喜過望,當即聘朱酒師和他一起建作坊燒酒。在朱酒師的協助下,華聯輝在茅台楊柳灣一片廢墟的“太和燒房”酒坊原址上創建了“成裕燒房”,恢複了中斷七年的茅台酒生産。據《仁懷縣志》載:“1939年在茅台楊柳灣側出土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的化字爐上的“太和燒房”是至今******可考,較早釀制茅台美酒的作坊。”“實爲‘茅酒之源’”。這便是後來譽滿全球的茅台酒。
華聯輝起初在茅台釀酒的要紧目的是爲孝敬母親,僅供自飲、饋贈親友、宴請客人和******、商場上的一些需要應酬,燒坊規模很小,只有四個窖池,年産量只有一千七百多公斤。因爲數量很少,也不對外銷售。“回沙茅”酒問世之後,凡喝到他酒的人,都贊不絕口。華家有好酒的消息很快傳開了,前來索要和購買的人絡繹不絕,他沒有那麽多酒,讓很多人失望和不高興,也給他帶來許多煩惱。畢竟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機,爲了滿足市場需求,華聯輝決定開始擴建廠房,擴大生産規模。
華聯輝在同朱酒師交往的過程中,對關公的穿插知道的更多一些,他非常佩服關公的義薄雲天、處事以義氣爲重的風格,他覺得,做酒、賣酒、饮酒,更應講究一個“義”字。因此,他將擴大規模以後的作坊更名爲“成義燒房”。奠定了茅台酒“義”文化的魂。酒坊規模擴大以後,年産量達到了八九千公斤。
(成義燒房舊址)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爲了滿足各方需求,1870年,華聯輝在四川設立了四川成義燒房。規模與茅台鎮成義燒房不相上下,自此,華家在川黔兩省都有釀酒,供應全國的一百二十家分號。爲市場提供了大批的茅台美酒。
因爲華聯輝,朱酒師成爲一代茅酒巨匠。遺憾的是資料嚴重缺失,名字失傳,現已無法考證。好在是朱酒師收了一個好徒弟,就是後來的醬香泰鬥鄭應才(1880.11.25—1963.2.9),華茅的絕技得以傳承(朱酒師模糊的生平事迹是由華茅的三代宗師張支雲根據師傅的講述得來)。
1894年,六十多歲的朱酒師收下了15歲的四川古蔺小夥鄭應才爲徒。鄭應才得師父嫡傳,技高蓋世,1915年巴拿馬萬博會上獲獎的茅台酒,便是出自于時年35歲的大酒師鄭應才之手。
鄭應才(1880年11月25日-1956年2月9日),出生在川黔交界大山裏的一戶貧困農民家庭,從小就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苦生活。爲了有口飯吃,1893年,年僅14歲的鄭應才,到成裕燒房當了學徒。
酒坊的規矩是:學徒進入酒坊,第一必須要开支***少七年的學前辛勞:割三年草喂馬,然後再推三年磨、煮一年飯,才可以到酒坊去學藝。
鄭應才到了酒坊之後,酒坊掌櫃便安排他給馬廄割草。他雖說只有十四歲,因爲他從小勞動,身體結實,力氣大,已經像個大小夥子了,割草這個活對他來講就是輕松的了。
鄭應才天資聰穎、性格沈穩,爲人老實本分守規矩,做事認真踏實。在酒坊裏,他嚴格比照酒坊的規矩和老总的要求,認真做好自己分內的事。由于認真,他天天割的草總比之前學徒割的多,同时草的質量好,酒坊掌櫃對他比較滿意。
“小孩勤,愛死人。”勤快的小孩在哪裏都讓人喜歡。鄭應才吃苦耐勞、踏實認确实做事風格,也受到了大酒師朱酒師的關注。1894年端午,15歲的鄭應才被破例調到了廠房,開始參與粉碎糧食、踩曲、配料、上甑蒸糧、下甑潑量水、攤涼、堆積、下窖、封窖、開窖取醅等體力勞動。
鄭應才去酒坊其實是沒有任何其他办法的,就是想憑力氣和勤快混口飯吃。因爲品行和原動力促使,初參加“工作”的鄭應才每一項活兒都幹的沒挑剔,因此,他在車間也沒有受人欺負,更沒有受過打罵。
這時候的朱酒師,已經六十多歲了,他很想培養一個逞心如意的好徒弟。天資聰穎、性格沈穩,且做事認真、能吃苦耐勞的鄭應才,無疑是老爺子的不二選擇。次年的端午節,老酒師便收下了這個徒兒,開始對他進行嚴格的調教和培養。
學徒期間所要吃的苦和受到的懲戒自不用說,鄭應才用自己辛勞的汗水,換得了成熟的釀酒技術。學徒期滿之後,便成爲成義燒房的二酒師。過了幾年,因爲朱師傅年邁,便讓鄭應才獨當一面,單獨完成燒酒、調酒的全部活計。
由于鄭應才获得了朱酒師的嫡傳,加之他一絲不苟的嚴謹作風,華家的酒始終保全著******品質。
師父去世後,鄭應才挑起了成義燒坊大酒師的大梁。
爲了傳承華茅的釀酒絕技,民國2年(1913),鄭應才從四川省古蔺縣水口鄉把18歲的侄子鄭義興(1895—1978)叫到了成義燒房,開始手把手教他釀酒。
鄭義興聰明、勤奮,很快就在叔叔的指導下,熟知掌握了茅酒燒制的技術。
在此期間,茅台地点又增加了一座酒坊,名叫“榮太和燒坊”。
1879年,茅台村裏的土財主石榮霄(本姓王,石家養子)、孫全太和“天和”鹽號老总集款在茅台開了一座酒坊。因爲是三家集款,就三方各取一字,定酒坊名爲“榮太和燒坊”。
因爲沒有酒師,榮和燒房的老总就找鄭應才要人。鄭應才便讓學徒期還未滿的鄭義興去了“榮太和燒坊”。由于鄭義興燒酒技術好,雖學徒期未滿,但已經能獨當一面了。鄭義興到了王家作坊以後,釀造出了和成義燒房一樣品質的醬香型的茅台酒。
1914年,華聯輝去世後,他14歲的兒子華之鴻(1871-1934)主管了鹽號永隆裕,接管了茅台的成義燒房,並對酒坊加大了投資,擴大了生産規模。
1914年春,巴拿馬運河這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北美洲的大運河開鑿成功。爲了盛大慶祝這個偉大工程的竣工通航,擴大它的影響,美國政府決定在舊金山召開一次******物品的展覽會。由于參加國家衆多,故又稱爲萬國博覽會。
萬國博覽會名爲展覽會,實爲一次爭奇鬥豔的大比賽,在當時可謂盛況空前,是******上頗負盛名的一次大型國際博覽會。博覽會期間,參加會展的45個國家都把本國******的工農業中文产品、土特中文产品送往舊金山參加競賽,爭取榮譽。
1915年3月9日,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開幕當日,中國館全景。
1915年冬令,爲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貴州省巡按使公署派員到了茅台。巡按使公署的官員經過認真品選,***後選定:由成義、榮和兩家燒房拿出自家******的茅酒去參會。因爲是代表國家參賽,鄭應才、鄭義興非常認确实對參賽酒進行了認确实勾調,灌裝、密封,之後,老总派專人隨同當時的農商部周次長等人去了巴拿馬。
展會期間,茅台酒因包裝簡陋土氣,幾乎無人問津,展台前門可羅雀。展覽會緊張地進行了幾天之後,各國送展名酒的評選就已基本上初見分曉。由于當時我國國際地位低下,評委會的那些人被各國名酒的華麗外觀所吸引,對來自中國的、土裏土氣的陶制“棒棒瓶”不屑一顧,連嘗都沒嘗。
在爲法國白蘭地獲得金獎而設的大型宴會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念使茅台酒代表氣憤之極,他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裝失手,將酒瓶“嘭”的一聲掉在了地上。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的茅台酒
酒瓶完整之後,裏面的酒灑了一地。頃刻間,宴會廳酒香四溢,一種與衆不同的香味充滿了整個大廳。
宴會廳四座震驚,有人上前捡起茅台酒瓶碎片往鼻子上一聞,頓覺幽香撲鼻,妙趣横生。因此,便大聲驚呼:“好酒!”各國的評選委員們面露愧色,只得重新入座,品嘗評論中國的茅台酒。
經過反複比較、品評,評委們一致認爲茅台酒色、香、味俱佳,的確是款少見的好酒。按茅台酒的質量,本應評爲******名酒之首,但因當時我國國際地位低下,不被******各國看重,茅台酒***終被評爲******第二,與法國的科涅克白蘭地、英國的蘇格蘭威士忌共享******三大蒸餾酒的盛名,獲得了******、獎憑(狀)。從此,茅台酒跻身于******三美名酒行列,成爲中華民族工商業领先走向******的傑出代表。
茅台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所獲得的******
茅台燒酒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之後,“怒擲酒瓶振國威,香驚四座奪金獎”的穿插便在國內傳開。
名可以帶來利,爭名奪利,是商家的本性。成義燒房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之後,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由起初的年産量1750公斤擴大到21000公斤,消費群體隨之擴大,從此爲世人熟知,名揚天下。這一時期,王家和華家便爲國際金獎的歸屬發生了爭執。因爲爭執無果,便開始打起了官司,官司一直打了三年。1918年,由貴州省公署下文,對金獎歸屬進行了調處:兩家均有權使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字樣的權力。
自己的酒獲得國際金獎之後,鄭應才、鄭義興師徒並沒有喜形于色,好像此事與他無關。還和以前一樣,按部就班的燒酒、勾調。因此,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之後,茅台酒從此譽滿全球,社會上對華、王兩家的酒贊口不絕,但卻幾乎沒有人知道這瓊漿玉液出自于何人之手。
1927年,46歲的華之鴻青燈禮佛,不問俗事,將家業交給了兒子華問渠經營。
自從鄭義興被榮和燒房請走之後,鄭應才又先後培養了鄭銀安、鄭永福、張支雲等徒弟,爲華茅的傳承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929年,茅台又增加了一座酒廠,即“衡昌酒廠”。
這一年,在貴陽開設“天福公”商號經營鴉片的周秉衡因擔心經營鴉片風險大,便與四川敘永縣商人賈文欽合夥,在茅台投資創辦燒房,燒房廠址選在榮和燒房临近,與榮和燒房隔街相望。
周秉衡當初憑借其強大的資金實力,欲在茅台大賺一筆。經過兩年的籌備和基建,衡昌燒房建成,修建了大窖17個,規模與華聯輝的成義燒房不相上下,取名“衡昌燒房”。
在衡昌燒房未建之前,成義、榮和兩家的産量都不太高,衡昌的出現,酒房之間在原材料方面出現了爭紛,成義、榮和兩家聯合刁難和抵制衡昌,以衡昌酒質低劣影響茅酒聲譽爲由,阻止衡昌在茅台銷售酒。衡昌不得不把酒運到外地銷售。當衡昌站住腳跟之後,依仗資金雄厚擡價搶購原材料,迫使成義不得不到外地購買原材料,增加成本。榮和燒房因生産規模小,老总又是當地的大地主,可以強制佃戶們將所守高粱、小麥抵座地租,在原料競爭中沒有受到多大影響。
“衡昌燒房”建成投産之後,從成義燒房挖了一個燒過酒人的指導生産。由于此人學習釀酒的時間不長,技術並不高,酒燒的不太好。周秉衡又偷著請成義燒房的酒師鄭應才來給他指導。此事被成義燒房的掌櫃知道後,馬上把衡昌燒房告到區公所,並嚴禁鄭應才爲衡昌燒房去指導自己的競爭對手。
1930年,衡昌燒房的周秉衡與賈文欽在貴陽合夥經營的鴉片生意受挫,天福公商號瀕臨破産,資本告罄。加上當時衡昌燒房的産量不高,質量也不如成義、榮和兩家燒房,因而銷量甚少。周秉衡逼上梁山免职工人近三十名,只留下酒師和一個幫工,勉強維持生産。
隨後,周秉衡經朋侪幫助,組建了義合汽車運輸公司。但沒過幾年,汽車損壞嚴重,股東意見很大,便散了夥。後來,周秉衡在三都縣碰到朋侪鄧澤光,在鄧澤光的扶持下,兩人合資開設了黔昌銻廠生産毛銻。過了半年,周秉衡請了一位湖南工人,用土法打了一個冶煉爐,冶煉純銻。抗日戰爭爆發後,香港被封鎖,銻子不能出口,只得遣散工人,制止生産長達8年之久。
自賴嘉榮辭世以後,賴永初、賴貴山、賴雨生三兄弟隨母操持家業。兄弟三人和衷共濟,把祖業推上了一個新的開端,將“賴興隆商號”發展爲“賴興隆錢莊”並發行兌券
,拓展業務涉及貴州各大重要經濟領域。
在賴永初如日中天的時候,資金捉襟見肘的周秉衡托王珍榮介紹和賴永初見面,想把衡昌燒房和黔昌銻廠與賴永初合營。賴永初經營錢莊日久,資金實力雄厚,早有興辦實業的办法。1938年,賴永初出資大洋60000元入股,周秉衡、賈文欽因無現金,將衡昌燒房作價15000大洋,黔昌銻廠作價5000大洋入股,共籌資大洋80000塊,成立了“貴陽大興實業公司”。賴永初任經理,負責內部管理;周秉衡任副經理,負責外部協調,並決定以生産茅酒爲主,他業爲輔。這個時候,能掌握轉瞬即失商機的賴永初並不滿足于此,1943年8月,貴陽巨商戴蘊珊組建“怡興昌銀號”,辦理商業銀行一般業務,賴永初知道其中的無限商機,遂與戴蘊珊、周紹陽、周仕卿、謝根梅、劉啓漢、黃傑修等13人合夥,合資銀元165萬塊,將怡興昌銀號改稱爲“怡興昌銀號股份有限公司”,繼續開辦行莊,辦理工商業戶的存、貸款業務,並與昆明、上海信托公司和貴州省內幾家銀行訂立通彙合同,互通彙兌。之後,賴永初使用其增資、改組、人事更替的機會,由******次增資會議列席身份,至1945年改組時被選爲董事,後擔任該銀號經理,獨資經營怡興昌銀號。後來,賴永初還擔任貴陽市銀行總經理。1948年8月至1949年貴陽解放前夕,任貴州省銀行總經理。
賴永初入股衡昌燒房後,燒房生意仍不見好轉。周秉衡提議在合江、泸州經營紗布,順便推銷茅酒。銻廠既然無利可圖,建議開設泸州莊口。賴永初同意後,派周秉衡兒子周扶常去泸州負責,衡昌燒房則由葛志澄去接任經理。
葛志澄到衡昌燒房後,經過整頓,仍然打不開局面。年終盤點,中文产品總要積壓半數之多。因中文产品積壓嚴重,導致資金周轉不靈。周秉衡便找賴永初探讨,想要放棄燒房。但賴永初堅定地認爲,這是一項實業,決不能放棄。
周扶常在合江運銷棉花紗布和香煙期間,因經營不力,且整日不務正業、吃喝玩樂,造成虧空,遂有意纵火燒毀合江沙廠的倉庫,制造倉庫起火的假象,損失了大洋20000多塊。事故發生之後,賴永初親自到合江、泸州進行調查,查明真相後,通知周秉衡在貴陽開了個會,要求周秉衡歸還虧空款項。周秉衡自己虧空和被他兒子燒毀的損失總計達40000元之多。此時,周秉衡已無力還款,遂提出將股份轉讓給賴永初用以抵賬。賴永初認爲燒房連年虧損不想接手,讓周秉衡另外找人來買。周秉衡與別的企業交涉,然而對方只願出10000元大洋。周秉衡不願賣,便又去找到賴永初的二弟賴貴山、三弟賴雨生,這兩弟兄沒有掌握,也不想買。一直擱置了半年多仍無人接手。周秉衡無奈,托中間人帥燦章再去找賴永初商議,條件是虧的錢不罢了,燒房和銻廠都歸賴永初所有,賴永初補他7000元大洋即可。賴永初見周秉衡實在無力還款,爲了減少損失,便答應收購,並與周秉衡和賈文欽二人簽字立約。簽約之後,周秉衡的長子周封歧節外生枝,找賴永初的麻煩,要求賴永初再補3000元大洋。周秉衡也請帥燦章、張慕良從中調停。後來,賴永初爲了息事甯人,答應補了3000元大洋。至此,賴永初獨資接管了衡昌燒房。更名爲“恒興酒廠”即後來的“賴家茅酒廠”,賴貴山設計了“賴茅”酒商標並題寫背帖,中文产品也隨之名揚海內外。
1930年前後,孫全太的後人孫明遠在軍閥侯子擔的部隊任職,憑借權勢,使用股權問題制造糾紛,要求清算曆年帳目。這時王少章已死,酒廠由他的弟弟王澤生接手,王澤生知道孫明遠不行對付,只好送去一千瓶酒了事,從此孫家與榮太和燒坊再無任何干涉。1936年,另一個股東“天和號”老总也將股權全部轉讓給王澤生,至此,燒坊就全部落到了王家人的手中,燒坊也正式更名爲“榮和燒房”,品牌以“王茅”面世。
華、王兩家的酒因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在全球名聲大振,國內更不用說。許多商人都想染指茅酒的生産,市場上也出現了許多假充華家酒的品牌,假充酒直接影響到華家酒的經營、生産和聲譽。面對不良商家的侵害和混亂的茅酒市場,華問渠采取了一些措施。1938年秋,他邀請了茅台的大小燒房和四川的12家燒房,並親自露面,特別邀請當時的紳士名流,定在貴陽杏花村設宴,席間論酒。消息傳出,沸騰了整個貴州。
由于確保了質量和聲譽,民國二十四年(1935),在四川成都舉行的“西南各省物資展覽會”上,成義燒房的華茅酒獲得了特等獎。
民國時期的華茅酒可以說是炙手可熱的,但同時也給成義燒房帶來了很多麻煩。
這一時期,蔣介石的親信何輯五(貴州興義人)以特派員的身份回到了貴州。之後,蔣介石任命何輯五爲貴州省政府委員。在职職期間,1937年12月,何輯五成立了貴州企業公司。
因爲華茅酒的名聲很大,何輯五多次想把華家成義燒房並購到他的“貴州企業公司”名下。華問渠不想进入,百倍推托,何輯五卻不肯相讓,步步進***。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華問渠送了兩千瓶華家酒給了何應欽(貴州興義縣人,國民黨一級上將,何輯五是何應欽的四弟),請其爲之求情。在何應欽的幹涉下,何輯五才收手放棄。
民國後期,由于戰亂,茅台的三家作坊生産極不正常,産量連年下降。1950下半年,貴州全境解放,解放軍某部副營長張興忠帶領12名戰士奉命進駐了成義燒房,開始恢複生産。
1951年11月8日,仁懷縣人民政府決定收購成義燒房。仁懷縣人民政府請示省、地專賣部門同意後,責成當時的縣稅務局兼專賣事業局負責人王善齋露面,由本縣知名人士周夢生先生作中證人,征得“成義燒房”老总的同意,分別于1951年11月5日和1951年11月8日兩次立約(一次爲燒房房産、一次爲輔助房産),以舊幣1.3億元、折合人民幣1.3萬元(其中1000元是契稅和工本費)將“成義燒房”全部購買過來(款項于當月8日簽約時付清),
華問渠是一個開明的紳士,明達的資本家。一貫擁護*********的主張,擁護共産黨的領導,支持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政府。當地政府支付給他1.3億元時,他只收了1億元,給政府退回了3000萬元。
贖買成義燒房之後,仁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台酒廠”,由張興忠擔任廠長。
爲了勝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擴大茅台酒的規模和産量,當地政府在過渡時期總路線领导下,決定整合“華茅”“王茅”“賴茅”三家的資源,擴大茅台酒的生産規模。
“榮和燒房”自從它的老总王秉乾因拒絕交出“茅台釀制秘方”、私藏槍支和通匪罪被仁懷縣人民政府于1951年2月21日槍決之後,即制止了生産。1952年10月4日,仁懷縣財經委員會決定將沒收的“榮和燒房”,估價500萬元舊幣(合人民幣500元)並入“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台酒廠”。
“恒興燒房”雖然在1949年建國後多次获得政府在經濟上的扶持,維持了生産,但老总賴永初卻采取了轉移銀行金庫、掉換借據等手段,盜竊價值46億(舊幣)合人民幣46萬元的國家黃金。情况敗露被查出之後,1952年7月,賴永初被貴陽市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1952年12月底,遵義地區財經委員會向仁懷縣財經委員會轉發貴陽市財經委員會1952年12月19日關于“接管賴永初恒興酒廠的財産”的通知,由仁懷縣財委轉茅台酒廠接管。
1953年春,張興忠來到“恒興”,由資方代理人韋齡露面召集“恒興”職工,張興忠宣讀了關于沒收“恒興”的文件,獲得全廠職工擁護與支持。接著,經過對全廠的財産清點造冊,共折價2.25億元(舊幣)合人民幣2.5萬元。至此,三家私營茅台酒燒坊合並爲國營貴州茅台酒廠。1953年8月1日由省專賣事業局劃歸貴州省工業廳領導,爲工業廳的直屬企業。
茅台鎮的三家私人作坊合並到國營茅台酒廠後,茅台酒廠由原來的一個車間增加爲三個車間,鄭應才爲總酒師,張支雲擔任一車間酒師,鄭銀安擔任二車間的酒師,鄭義興擔任三車間的酒師。
自1893年14歲進成裕燒房當學徒一來,鄭應才把畢生精力傾注在了茅台酒工藝的傳承和發展上,和他的徒弟鄭義興獲得了1915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獎,爲國家爭得了榮譽;新中國成立後,鄭應才帶著自己的徒弟們參與了國營茅台酒廠的創立、建設和發展,成爲茅台酒廠的創始酒師;鄭應才敬業、精心、專注,心胸坦蕩,不爲私利,盡心傳承,培養了鄭義興、鄭銀安、鄭有福、張支雲等一批茅酒大師,這些大師之後大部分都成了國營茅台酒廠的棟梁,爲茅台酒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九五六年二月九日,一生默默無爲、踏踏實實、嚴謹做事、傳道授業,爲華茅文化和茅酒工藝傳承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國工匠、醬香泰鬥因病去世,魂歸松林坡。
茅台鎮松林坡墓地 鄭應才墓碑
在華茅一脈嫡傳的第三代酒師中,工作***杰出的是鄭義興。解放前,鄭義興在擔任榮和燒坊酒師的時候,他和師傅的中文产品一起送到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會上,爲國家獲得了榮譽;1936年,鄭義興受郎酒老总鄧惠川的邀請,去了四川省古蔺縣二郎灘的“集義糟房”(郎酒廠的前身。郎酒始于1898年,是由四川榮昌縣商人鄧惠川夫婦邀請四川古蔺二郎灘酒師李丙山协同創辦的。初時,“絮志糟房”烤制曲酒、高粱酒,同時也配置一些玫瑰、楊梅等,生産六種花酒。這些花酒質地醇和、幽香***口、回忆帶甜,聲譽不錯。從“絮志糟房”到“惠川糟房”,到“集義糟房”的“回沙郎酒”,走過了百年曆史。1933年,鄧惠川和李丙山對當地古旧的“回沙工藝”做了進一步的改進,摸索出在酒曲中添加多種*********的方法,改善了曲種質量,研制出“回沙郎酒”。之後,“惠川糟房”把“回沙郎酒”更名爲郎酒。郎酒的曆史晚于茅台酒,釀制工藝也有所不同,酒師的技術也有差異,因此,郎酒的市場不如茅台酒的市場好。)。用茅台酒的釀制方法,成就了一個中國的******品牌——郎酒;之後又應賴永初的邀請,到“恒興燒房”當酒師。1952年7月,“恒興燒房”制止生産之後,鄭義興閑居家中;1953年春,到國營貴州茅台酒廠擔任第三車間酒師,成爲******代茅台酒廠釀造的核心力量。1958年,工作杰出的鄭義興擔任了茅台酒廠工程師兼副廠長,先後擔任政協貴州省第二屆、第三屆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屆、第三屆代表。擔任副廠長之後,鄭義興帶領科研人員,經過艱苦的的努力,創造了一個個超越曆史的釀酒神話。一代宗師于1978年因病去世。鑒于鄭義興對茅台酒廠的特殊貢獻,茅台酒廠尊其爲“國酒大師”並在國酒文化城內爲其塑像。
在華茅一脈嫡傳的第三代酒師中,對茅酒文化傳承、釀制工藝的繼承和發揚光大方面貢獻******的是張支雲。
張支雲(1928年9月15日—),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热潮村人。童年時代,曆盡苦難。一歲喪父,八歲喪母,爲逃活命,沿門乞討離家。在赤水河當船夫,到地主家熬長工,受盡了人間磨難;十一歲在四川古蔺大地主鄭國文家當長工時,逃丁回到茅台,入成義坊當學徒。因能吃苦耐勞,機靈勤快,成爲華茅泰鬥鄭應才的義子。1939年6月,正式成爲鄭應才嫡傳子弟。在酒坊苦學三年,壬午出師,精藝在手,爲成義燒坊二酒師。
時值戰亂,兵匪***擾,張支雲不屈不撓,堅持釀造。茅台解放前夕,爲除匪患,張支雲請纓帶路,協同大軍,剿滅匪頑。1949年冬令,茅台解放。張支雲和師父一起協同駐軍,恢複生産,創始貴州茅台酒廠;擔任一車間酒師期間,他以主人翁姿態,努力生産,培養骨幹,薪火相傳,培養了季克良、李興發等茅酒棟梁、大國工匠;文革期間,被下放勞動。背麻袋,下窖池,腰疼腿酸,亦不忘初愿,手把手傳授絕藝,成就了一代口碑載道的無冕大師鄭光先;爲緩解茅台酒供應緊缺,1974年,國家搞茅台酒異地試驗。爲完成國家一號工程,副總理方毅親自挂帥,1975年正式開工。因自然條件、氣候環境制約,實驗舉步維艱。1979年,張支雲臨危受命,出任試驗廠生産廠長、總工程師。
爲不辱使命,嘔心瀝血,異地試驗終獲成功。1985年冬,鑒定出爐,阙功告竣,主席、總理遺願得以實現;1990年秋,六十三歲高齡的老酒師依規離休;因總工重擔無人挑,又返聘原職,一幹就是六年。期間,珍酒名品,常獲大獎,走進中南海,醬香飨國宴;1995年離職,頤養天年。離休以後,茅酒情結,夢繞魂牽,經常參謀,排憂解難,爲珍酒再度輝煌獻計獻策;耄耋之年,爲弘揚醬香文化、傳承茅酒工藝,張支雲壯心不老,手把手教兒釀酒,幫愛徒富傑創業。戊子建廠,打造張茅、張尊品牌,以高品低價,供應市場;戊戌盛世,九十高齡,爲圓登天梯的夢,和愛徒一起研發,打造了高品位的茅台地点名酒“登天梯”。瓊漿源茅台,玉液出聖手,“登天梯”以醬香濃郁,酒體醇厚,空杯留香,回忆悠長,令人沉醉的五行品味受到高層青睐,己亥年春節被選送到國宴。
華茅的第四代嫡傳子弟是張富傑。
張富傑出生于1961年農曆三月初四,貴州省仁懷縣茅台鎮觀音寺社區人,是張支雲******的嫡傳子弟。
1985年5月,在茅台酒異地試驗廠一車間當工人。1985年10月拜張支雲爲師。1987年,當選爲珍酒廠一車間一班班長、酒師,並擔任了一車間白酒評比小組組長。1996年被茅台酒廠聘去培制香型酒(勾兌時使用的窖底酒、窖面酒等),2000年辭職離開了茅台酒廠,從事茅酒文化的傳承和茅酒新工藝的研發。期間,被北京璞之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個民間自助式酒文化交流平台)聘爲該公司的工藝與技術總負責。被中國華夏交流協會聘請他爲協會的副會長,貴州分會會長。期間,社會上許多酒廠都出高薪聘請他,但他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都從容放棄了。
2008年年末,張富傑在探望師傅的時候,師徒兩在談到當前社會上茅台酒急缺,假酒风行,老百姓很難買到真貨的社會現象時,師傅對他說:“茅台酒的文化,是孝文化,是義文化,我們在线作爲茅酒的傳人,應該盡自己的力量爲社會做點貢獻,雖然我們在线不能扭轉全局,但總能盡自己的一點力,讓老百姓能夠喝得上、喝得起真正的茅台的醬香酒。”師徒兩探讨,由張富傑籌資建一座自己的酒坊,憑自己的手藝,爲社會增加一些供應。
說動手就動手,張富傑開始借錢建廠,廠址就選在赤水河畔觀音寺村張富傑自己的家裏。經過一番努力,2009年5月,一個自己設計、自己建設的作坊建成投産了。
觀音寺特殊的紫色砂頁岩地質結構,微量元素豐富、無汙染的低硬度水質,100多種微生物賴以生活的獨特的小氣候環境。使張家的酒成爲與産地密不可分、不可克隆的原産地区中文产品。酒生産出來了,叫個什麽名字呢?因爲他們師徒基本上張姓,老張家出的茅酒,就將名字叫了“張茅”。後來又因是師傅親自指導,协同釀制,飲水思源,張富傑又將另一款酒叫了“張氏源”酒。
獨特的地区環境、獨特的釀造工藝、特殊的原材料,出自于醬香宗師、茅台酒文化活化石和他的關門子弟之手,使張茅酒、張氏源酒成爲自然天成之作:酒質晶亮晶莹,微有黃色,醬香突出,令人沉醉,口味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忆悠長,品味正宗!
******年生産了80噸優質茅酒,第二年産量達到了100噸,第三年生産能力達到200噸。
爲了讓自己的酒廠健康發展,2012年7月,成立了“仁懷市張氏源酒業有限公司”,逐步完善了相關手續。在産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張富傑又開辟了一款“張尊”酒。取義爲張家後人尊愛曆代的釀酒大師,遵循茅酒的傳統工藝,尊崇茅酒的孝文化、義文化,以品質至尊中文产品服務社會。
張氏源系列美酒的問世,以其上乘的質量,爲打造茅台醬香型白酒産業基地增磚添瓦,爲消費者提供了高品位、低價位的茅台系列美酒。
張氏源系列美酒面世之後,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與人文價值,向******發出一張飄香的名片,以醉人的芳香在讓******了解自己的同時,也將華茅酒文化的魅力和韻味淋漓盡致地展示給******。張富傑也和師傅一樣,名聲越來越大,前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
但是,張富傑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因爲他有三件大事還未完成,還需繼續努力:一是自己調的酒還達不到理想的境地,還需要進一步更新觀念,提高水平。二是傳承華茅工藝的任務還未完成,必須抓緊時間物色人才,傳道授業,不能讓華茅工藝斷了香火。三是華茅文化的傳承和光大。爲這三樁心願,他一直岂敢懈怠,孜孜不倦的不懈努力著。
2017年,根據《華茅史話》作者陳生铠群、《醬香宗師》作者黨忠義的建議,三代宗師張支雲和四代嫡傳大師張富傑比照五行相生相克,回歸自然的理念,開始在嫡傳工藝的基礎上研制新的一款醬香型五行茅酒。
左張富傑右黨忠義
左陳生铠群右張富傑
在正確理念的導引下,師徒二人潛心研究,多次試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2018年5月23日,一款新型茅酒“《登天梯》群峰一號”誕生了。
新品《登天梯》,傳承的是華茅的工藝和文化,蘊含的是大地之精氣,萬物之靈魂,人性之淳樸,心靈之仁慈,日新月異之***朗。蘊含的是五行之精髓:水,水的淡薄無味;火,火的焰豔灼烈;金,金的高貴雅致;木,木的藥理自然、曲折隨意;土,土的厚德載物、大愛無言。有一種“還自然一個公平”的靜氣和“給人類一滴瓊漿”的霸氣。
《登天梯》的問世,延續了華茅文化曆史的長河,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贊譽。
在工藝傳承上,張富傑先後物色了四個徒弟開始授徒,並在老泰鬥身體康健的情況下,請他指導徒子徒孫們,把華茅的釀制技能一代一代嫡傳下去。
張富傑和徒弟張貴英
張富傑和徒弟張豪
張富傑和徒弟陳星源
張富傑和徒弟張貴州
在華茅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上,張富傑更是孜孜不倦。
譽滿全球的茅台美酒,源出于貴州仁懷茅台鎮,成義燒房的華茅酒則是茅酒之源。一代一代釀酒大師們,用聪明、用靈魂、用激情、用雙手、用汗水,創造出了“超藝術”的******,鑄就了民族品牌的金色品質!但是,他們是誰?世人知之甚少,他們的事迹更是鮮爲人知。爲了弘揚和傳承******的民族文化和工匠精神,2017年9月23日,張富傑和《醬香宗師》作者黨忠義商議,在華茅文化的發祥地打造一個華茅文化園區,在園區內修建“華茅祖庭”,以祈緬懷一代一代的華茅宗師的豐功偉績,弘揚民族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園區內修建“劉關張結義苑”以祈在傳承老祖宗孝感動天、義薄雲天的豪情壯志和******品德;在園區內建設茅酒文化展覽館。據《仁懷縣志》載:“1939年在茅台楊柳灣側出土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的化字爐上的“太和燒房”是至今******可考,較早釀制茅台美酒的作坊。”“實爲‘茅酒之源’”。華茅的酒酒質晶亮晶莹,微有黃色,醬香突出,令人沉醉,口味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忆悠長!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獎狀,是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三大蒸餾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曆史。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獎狀,開拓了白酒史上空前的神話。建國後,茅台酒又多次獲獎,遠銷******各地。有“國酒”之稱的茅台酒,被譽爲******名酒、“祖國之光”。又因其淳厚的曆史及文化內涵,被中國曆史博物館******收藏。成爲中華“文化酒”的傑出代表。茅酒文化每一個細小的“側面”都有著動人的曆史穿插,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積澱與人文價值。中國人愛饮酒,但真正知道酒文化的人並不多,祖先傳下來的酒文化,而在中國很少人能夠了解酒文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在華茅文化園建酒文化展覽館,旨在讓人們了解茅台,了解茅台酒的曆史,茅台酒文化和茅台酒的釀制工藝,在展館裏要紧講述茅台酒的起源 ,發展、演變,以及衆多的曆史知名人物來茅台鎮品茅台酒的穿插、紅軍與成義燒房和華茅酒的穿插。展館以曆代茅酒的展示、曆代燒酒的工具以及曆代人物塑像爲主,以栩栩如生的展示,讓人了解酒文化的同時,也了解了衆多曆史名家和茅台鎮茅台酒的穿插。館中分設有官方的和民間的茅台老酒展廳、茅酒文化展廳、釀酒工藝展示區、品酒區、收藏區、鑒賞區、個人定制中心等,並常年舉辦茅台酒工藝展、精品茅台酒展覽、茅台書畫展及茅台酒的品鑒會服務等各類展覽及講座,還时限策劃組織專題展覽,並舉辦文化交流講座活動,開展咨詢、鑒定以及個性化定制業務。
打造華茅文化園,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爲實現“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的這一建議获得了老宗師的贊同和支持。
2017年11月22日,《華茅史話》作者陳生铠群和張富傑酒師、《醬香宗師》作者黨忠義一起去探望老宗師。91歲的老泰鬥張支雲囑托他的嫡傳愛徒張富傑:抓緊時間籌集資金,打造華茅文化園,爲華茅的前輩建祠立廟。並由《醬香宗師》作者黨忠義代筆,寫下了老人的願望和要求:“我是華茅的傳人,燒了一輩子酒,把醬香文化和茅酒工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是我一生的情結。爲華茅的前輩修祠建廟,傳承醬香文化和茅酒工藝是我的心願,我今年九十一歲了,希望我的徒兒張富傑以後能替我實現這個念想。”
2018年5月23日,在黨忠義攜同《華茅史話》作者陳生铠群、貴陽杜定清先生等人探望老泰鬥張支雲時,提出了和張富傑一道,协同努力,完成老人家心願的打算。老酒師非常高興,特意授權陳生铠群和徒兒富傑一起來完成自己的夙願。老泰鬥請求《醬香宗師》作者黨忠義代筆,親自口述,寫下了授權書:“我是華氏茅酒的傳承人張支雲,十一歲(一九三九年)到成義燒房做酒,做了一輩子酒。今年九十一歲了,老了,做不動了。爲了傳承華茅文化,傳承古旧茅酒的工藝、技術,現授權我******的嫡傳子弟張富傑(身份證號:52213019……)和陳生铠群(身份證號:53223319……)一起协同努力,把茅台酒文化發揚光大,了卻我一生中******的心願。”
爲不辜負老人的期望,張富傑、陳生铠群、黨忠義等人達成了“协同努力,打造華茅文化園,把華茅文化和茅酒工藝發揚光大。”的共識,目前,該項目的計劃書已經出爐,項目建設資金正在籌備之中。上海稻香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麥克影視産業有限公司,溫州永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義字緣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登天梯酒業銷售有限公司等,聯合張尊酒業有限公司协同打造華茅文化産業園。同時获得了仁懷市白酒協會會長陳果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仁懷市白酒協會會長陳果(左)與張氏源酒業張富傑交流華茅文化園相關事項
仁懷市白酒協會會長陳果(右)與******作家黨忠義交流華茅文化園項目。
不遠的將來一座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化園區將在茅台古鎮開始動工。

CONTACT US
15870102999

電話:15870102999
聯系人:張富傑